出国之后
一口流利的外语
优秀的学习成绩
玩转各种社交圈
和不同国家的人谈笑风生
这,应该就是许多留学生
梦想中的留学生活
然而现实是——
一个人,一碗番茄炒蛋
一部国内最热古装剧
就这么度过了你的留学生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那到底是什么
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确实,随着出国读书的人数增加,各个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圈逐渐壮大起来,天然地为那些怵于开口与美国人交流的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封闭的舒适圈。而这个舒适圈,恰恰是留学生的软肋。
1 能不说英文就不说英文
很多留学生在国外,艰深难懂的学术材料、几十页的论文每天学到泪奔,但是他们都顶住压力承受了下来,但是最让他们无力的其实还是日常交流!
学术论文、几十页作业都能解决,日常交流真·无法解决TT
我宁愿郑重其事和别人讨论一个研究课题、在课堂做presentation,也不愿‘没话找话’和别人social!
根本没办法理解外国同学的笑点……聊也只能聊学习,我也没法鸭。
没错,说母语无疑是舒适的,没有词汇量的限制、语法的鸿沟,和他人交流起来自然更顺畅。伴随着中国的留学潮,随处可见的同胞和中文社团也往往让人感到没有说英文的必要。例如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伊利诺伊州某高校,在这里,中国留学生群体庞大到可以轻松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只要成绩过得去,完全不和外国朋友交流也可以过得很好。
2 能不提问就不提问
多年的国内教育模式中,学生上课是不能随便说话的。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环境中,没有参与课堂的意识。而美国学生从小就在一个互动学习的环境中,课堂发言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的学习习惯。
一到提问环节,就感觉老师环顾四周的眼神像机关枪一样,而我们就像藏在战壕里,拼命低着头躲避扫射,避免和老师对视...
平常在国内就老师讲,我们也不怎么交流回答,到国外自然也……保持传统了……
有时候我其实也会跃跃欲试想要发表一下观点,但是免不了要先默默打腹稿。结果往往是,等我想好怎么说了,我的观点已经被其他同学抢先说出来了,或者老师早就跳到下一个话题了...
但是同样来自亚洲,印度人在课堂上完全碾压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最多的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英语有一口“咖喱味”又怎样?他们毫不在乎,甚至更积极主动,这样的性格态度反而更被外国教授所欣赏。
3 能不尝试就不尝试
很多留学生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都很惧怕挑战,不难发现,95%的留学生都将“得以顺利毕业就好”作为自己留学的唯一目标。在课业以外的校园活动中,中国留学生则倾向于不参加。
此外,很多即使在美国有求职意向的留学生对于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十分抗拒。
感觉那种课外活动都是海外本科生参加的,和我们不搭噶啊。
我有想参加的,但是看到中国伙伴真的是少之又少……没人抱团我只能放弃了。
虽然很想在美国找工作,但是又觉得太难了,还是算了吧。
4 能和中国人在一起就在一起
趴趴经常看见留学朋友在朋友圈发照片,都是什么过节吃火锅,和几位中国同学出去自驾游,下课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内也通常和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做饭、唱卡拉OK、打游戏。好像在留学生中,中国人和中国人玩再正常不过了,和外国人玩反而显得奇葩。如果再细观察一下国外大学里的本地社团,华人面孔也是屈指可数。就算参加社团活动,留学生们也更愿意以中国学生为主的社团活动,例如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有的时候觉得出了国和不出国生活习惯上没有太大改变,反正也都是和中国人在一起玩。
平常想吃火锅什么的这种“土特产”,当然还是得找中国人啊……外国同学也都不懂不知道。
这样国外华人圈就看起来像个海外温室,这个温室里依旧是中国的味道。在这个温室为大家阻挡跨文化交流的不适,化解在异国的孤单。如果在留学期间待在华人的圈子里不去与外国同学交流,日子看起来过的可是十分滋润啊。
那么如何走出舒适圈
才最合理?
1 舒适圈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很多宝宝为了融入环境,会参加许多学校的活动、社团、聚会。看到外国人们交友这么自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拘谨,所以朋友的邀请来不拒。觉得多参加一些当地同学的活动,可以迅速了解当地文化,融入环境。
但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方式。如果你一直都是个社交爱好者,那么相信这种方式也许很适合。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原本在国内就不太会社交,突然变换的环境加之过度社交,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容易心态失衡,不利于留学生活,最后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2 一步一步一步。
舒适圈真的这么容易走出,就不叫舒适圈的。趴趴建议大家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增加了成就感。自信是走出舒适圈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像之前描述得那样承受着极大压力抱着不愉快的心情去社交,反而最后会让人更怀念以前那个“舒适圈”。
比如第一步尝试和每个人微笑问好,第二步尝试和班上一位同学搭话聊天,第三步尝试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以此循序渐进让自己慢慢走出舒适圈。
那么走出华人舒适圈的人
到底得到了什么?
1 英语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拥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适应的能力。
我们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这样的提升不仅仅指的是学术方面,更是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适应和融入的能力提升。结交歪果仁小哥哥小姐姐,是提升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的不二法门。更最重要的是,这能了解到美国各方面的文化,这对日后的职业发展有着更为长远的好处。
许多跨国公司在招聘时都倾向于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同学,这背后的动机仅仅是你top30top50的学历吗?更多的其实还是是想寻找可以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合作的应聘者啊,这样才符合跨国公司的多文化交流特性呀。
2 为成功国外求职奠定基石。
如果你天天和中国小朋友抱团,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你不知美国本土公司是怎样的,你不知道当地市场人才的状况,去招聘会甚至不知道怎么和面试官交流,递完简历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和没有回复的结局。
如果你在学校时,就有意识地主动去获取信息,针对自己的情况搜集“情报”,这还怕对当地的就业市场没有把握吗?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同时也意味着你将收获更广阔的进步空间、更丰富的发展机会,这样才能成为留学大佬啊!
那么又有人反问了
“留在舒适圈,有错吗?”
趴趴告诉你——
没有错。
确实啊,独在异乡为异客,能在异国碰上祖国的同胞,这无疑让我们更有归属感,也更容易适应异国的环境。你不再是一个人,不用一个人承受这份异国留学的孤单,你知道还有许多和你共同承担的兄dei们,这确实会对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带来很多心理上的、情绪上的安抚和安全感。
但毫无疑问的是,走出舒适圈,我们往往能收获更多的可能性。虽然,走出舒适圈会在短时间内带给你很多不舒适,让你有种“逆流而上”的感觉。但长期看来却能收益更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机遇与成长。
能出国留学
意味着我们都是
能独立承担自己未来的大人惹
而这些机遇与成长
又岂能简单用“舒适与否”来衡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亚子
自己未来的亚子
还不得看自己嘛~
—END—